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东北三省、始终牵挂黑土地。他多次赴东北三省考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指明方向。从今天起,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总书记牵挂的黑土地”,第一篇带你走进辽宁。
6月初,一场大范围降雨如同甘露,滋润着辽沈大地。
喜雨至,抢农时。在辽宁省灯塔市古城街道东古城村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静张罗着村民抢种秧苗,“实行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后,亩产较之前增加了5%左右,而且大米的口感和质量,比用化肥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辽宁计划全部17个典型黑土县(市、区)全部纳入保护利用范围,高标准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超300万亩。
东风浩荡,潮涌辽沈。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振兴发展的翘楚,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坚实脚步。
居东北之南,拥黄渤两海。这里,占据着先天的区位优势,海岸线2200多公里,占全国约12%,地处经济发展的黄金纬度带和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唯一陆海双重门户,是“一带一路”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通道的重要节点。
这里,积淀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一五”计划时期,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之战”的156个工业项目中24个落户辽宁。辽宁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这里,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菱镁、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居前;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东北黑土区南端,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森林储蓄量3.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延伸带和衔接带。
这里,孕育了大量的科教人才。有1652家科研机构、1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56位两院院士、460万产业技术工人,在这块土地上创新创业、工作生活。
这里,曾走出了赵尚志、邓铁梅等抗日英雄,打响了辽沈战役,孕育了雷锋精神;曾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第一根重型钢轨、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第一艘航空母舰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
这里,也曾因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合理,经历了发展的阵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辽宁考察调研,多次对辽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征帆饱挂,破浪前行。辽宁滚石上山,攻坚克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已取得新进展,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
“十四五”开局,辽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58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扬长补短,工业争当振兴排头兵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
5月8日,我国首台套电驱高压离心式储气库压缩机组发往辽宁盘锦,用于正在建设的辽河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项目。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历时10个月,完成40余项科研攻关,填补了国产离心式压缩机组在高压储气库领域应用的空白。
沈鼓集团生产的压缩机、核电用泵等装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核心,屡屡打破国际垄断,堪称“国家砝码”“大国重器”。但由于中低端市场趋于饱和,这家老牌国企曾连续3年亏损。
创造优势、化危为机,沈鼓集团向高端装备转型,将每年6%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到“十三五”末期,沈鼓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能源化工动设备全部细分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高端装备占比超过了80%。
工业是辽宁的命脉。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辽宁拥有40个;在207个工业中类中,辽宁拥有197个。
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指明方向:“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腾笼换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辽宁传统产业比重大,是短板更是优势,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基础优势。辽宁以“数字辽宁,制造强省”为目标,突出用数字经济为工业赋能增效:“老字号”重点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原字号”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设备远程运维、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能力;“新字号”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
在大连冰山集团的5G联创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5G网络搭配旋转摄像头、AR眼镜,实现操作人员视角的图形扫描与图像传输,实现远程培训与维修指导。搭上工业互联网的东风,企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企业服务型制造收入占比已达20%,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冰雪工程的创新解决方案。
围绕智能制造、数字场景应用、“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领域,辽宁梳理重点推进项目1389个,推进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和工厂建设,全省开通5G基站2.5万座,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
脱胎换骨,推动绿色低碳变革
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利用工业余热进行海水淡化,不仅解决了企业巨大的淡水需求,每年节约标煤120万吨,节约淡水4000万吨,还能增产1600万吨淡水;鞍山海城菱镁产业推动固废化工材料高效清洁利用,形成生产高价值镁质化工与材料产品的系列技术与产业化模式,项目全面建成可实现年新增产值20亿元……
辽宁把绿色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谋划建设高质量项目群,坚决遏制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集约式、集群化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绿色动力”。2017年起,辽宁分5批次共培育省级绿色工厂2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设计产品7种,累计示范单位达236家(种),其中60家上榜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
创新引领,支撑产业结构升级
3月,由东软集团承担的辽宁省科技重大专项“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座舱及车联网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在沈阳启动。该系统将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实现“人-车-路-云”信息互联,应对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和智慧交通应用需求,提高我国自主品牌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辽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为工业振兴提供支撑引领。今年4月,辽宁揭榜挂帅科洽会发布了73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榜单,辽宁企业与相关专家达成合作意向30项、合作框架协议4项,累计项目投资额超6亿元。
以具体项目为依托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构建以企业做“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完善“揭榜挂帅”机制、解决“卡脖子”难题,采取“带土移植”模式、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辽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全省登记认定技术合同308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96.5亿元,同比增长77.4%。
今年1月至4月,辽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08.7%。40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为8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4%,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倍,产量增长95.7%,产量增长37.1%。
安居乐业,百姓共享振兴成果
“感谢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在阜新市中科盛联环保治理工程有限公司,一家三代都是矿工的芦玉武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将堆积成山的煤矸石稳稳地装载到大货车上。“现在我每天工作6个小时,每月能挣到七八千元,可是比以前挖煤又省劲,又赚钱呢。”
2020年,辽宁城镇新增就业45.2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和8.3%。辽宁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6.2%、9.6%,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达到低保标准1.3倍, 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生活补助标准提高7%。
今年6月,49岁的张玉荣住进了政府免费建的新房内。她的丈夫李全保患有轻微精神障碍,还有两个正在大学的女儿,各种压力使她家成了村里的困难户。“来来来,看看去年咱家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张玉荣拿出了小账本,一笔笔地耐心计算着。2020年,张玉荣一家领到宏发肉鸡养殖扶贫农场的产业分红500元;村里给丈夫李全保安排了保洁员的岗位,一年能收入3000块钱。
“现在心里敞亮多了,总感觉好日子刚刚开始。”摆脱了贫困的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现如今,张玉荣承包的一栋蔬菜大棚,仅冬春茬的番茄和刚刚采收的豆角就收入了3万多元,家里的9亩地一年下来也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用真情、倾全力,经过8年不懈努力,辽宁现行标准下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79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是为了信息传播,不代表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域名:QIYEGONGYI.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联系电话:400-8059-268 |